999白菜彩金论坛2019

快速通道
當前位置:999白菜彩金论坛2019  新聞  高職研究??正文內容
高職教育助力“走出去”企業行穩致遠
[瀏覽次數:942 ???最后修改時間:2021-09-13]

 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是我國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路徑。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提質擴面,企業“走出去”戰略迫切需要高職教育的跟進和服務。

“走出去”企業面臨三大難題

調研顯示,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除自然災害、政治風險等不可控因素外,主要面臨著以下三方面的困難:

人才缺乏的“困局”。“走出去”企業缺乏熟悉國際市場、精通海外法律法規、具備跨國團隊運營能力的管理人才,也缺乏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術技能人才。目的國員工不熟悉我國的企業文化、管理制度、崗位操作規范等,管理和技能水平低,行動力弱,中國員工的輸出需遵從勞動與雇傭、行業準入、簽證、稅務等多領域的規則,程序繁雜,企業用工成本大。

信息獲取的“障礙”。多數企業在“走出去”前缺乏了解目的國綜合信息的渠道,企業對目的國法律法規、貿易壁壘、財稅政策等方面了解不足。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因對目的國投資環境、信用風險、法律政治風險等信息掌握不足、不對引發的困難和窘境。此外,企業在“走出去”后,仍需持續關注海外投資業務的市場環境、經營風險等因素。

技術創新的“短板”。“走出去”企業中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的比例低,存在創新機制不完善、重引進輕培育、重短期利益輕技術沉淀等問題,企業技術儲備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少,嚴重制約了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校企聯動,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人才

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是“走出去”企業人才鏈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與“走出去”企業緊密合作,合作設立產教融合工作協調組,共建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明確校企“雙主體育人”的責任和權益。

共同開發國際化課程標準、教材和課程資源,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體系。課程中融入中國優秀文化元素,堅定學生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強化立德樹人教育。

建立與企業海外業務需求相契合的整合智能制造、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等專業的智能制造服務專業群,整合電子商務、商務英語、物流等專業的數字貿易服務專業群等,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

同時,依據學生的特點和意愿,聚焦技術型、管理型、服務型類人才的核心競爭元素,實施分類分層人才培養,精準對接企業的人才需求。

境外合作,開展海外人才技能培訓

高職院校與“走出去”企業合作,在境外設立辦學機構,開展“訂單班”“學徒班”等項目,培養熟悉中國文化、中國標準的目的國技術技能人才。

校企建立協同政策保障機制,明確雙方在“走出去”中的功能定位和角色任務;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搭建“走出去”的信息交換和風險管理平臺;建立協同工作機制,開展跨境多層次多維度的校企合作活動,打造“一帶一路”校企命運共同體。

校企實現“招生即招工,招生即就業”,加速企業人才,尤其是一線操作技能人才的培養速度,對海外人才來華學習成為企業中高層管理人才形成有益補充。

校企境外合作要遵循適應性、有效性和融合性原則,因地制宜,入鄉隨俗,開設與企業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專業,準確辦學和人才培養定位。

智力支持,服務企業決策咨詢

企業“走出去”需評估目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類因素。高職院校應積極運用國際合作和人才資源,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決策咨詢。

可以委托境外的合作機構、院校幫助“走出去”企業調研諸如區位狀況、法律政策、產能資源等內容,服務企業海外投資決策。發揮學校專家智囊團作用,開展投資環境和風險預測等信息分析咨詢工作,助力“走出去”企業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規范有序開展對外投資。

可以利用學校資源對企業員工開展外語、目的國文化、外事安全管理等培訓,提升員工的國際化工作能力。協助企業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和標準化項目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境外安全管理制度、境外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落實安全風險評估等,增強企業的風險識別和抵御能力,保障企業走出去、走得穩。

搭建平臺,幫助企業技術創新

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演進使企業愈發認識到,技術創新是其“走出去”并立得住的重要保障。

高職院校應瞄準“走出去”企業技術創新的瓶頸,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突出需求和應用雙導向,積極開展應用技術開發和推廣等創新工作。將學校的人力資源和設備設施資源全面開放,向企業發布“科技服務清單”,開展青年博士進企業等“科技進廠”活動,與企業在技術攻關、研發平臺建設、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密切合作,切實解決企業研發人員匱乏、研發設備不足、研發水平不高等問題。

推動學校創新成果向企業集聚,使核心技術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增加企業“走出去”的優勢和勝勢。

作者:湯曉軍 系蘇州市職業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時間:20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