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白菜彩金论坛2019

快速通道
當前位置:999白菜彩金论坛2019  新聞  高職研究??正文內容
創新工作室集群 助力專業群提質
[瀏覽次數:687 ???最后修改時間:2021-06-29]

今年年初,經過兩天的激烈角逐,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2019級大數據技術與應用1班于智瑩同學參與的“渝躍車隊”在指導教師馬慶祥的指導下,在中國長春(國際)無人駕駛汽車冰雪挑戰賽的31支國內外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成功奪得城市冰雪挑戰賽冠軍和越野冰雪拉力賽季軍,為學校贏得了榮譽以及價值不菲的獎品——兩輛紅旗牌小轎車。

一所地處西南地區的職業院校,緣何能夠與眾多本科院校同臺競技并勇奪桂冠?這都得益于該院以國家“雙高”專業群——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群建設項目為實踐載體探索出的以多類型跨專業創新工作室集群為核心的“共治共建、動態協同”校企共育平臺的改革實踐。

學院改革實施團隊通過制定工作室集群運行和管理辦法,實施校企聯合培養的“雙導師”制,從制度上杜絕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兩大功能“兩張皮”,是為“共治”;充分考慮校企雙方需求,校企雙向賦能,共建實踐課程和實訓案例,共同開發技術服務與社會培訓項目,共建校內外培訓基地,共建職業能力標準、國家級技術標準、證書考核標準,將卓越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服務技術方案共融共建、高度契合,是為“共建”;在校企協同過程中以職業能力大數據分析平臺為實時剖析手段,以物聯網工程從業人員能力框架標準為長效更新遵循,以國際COMET職業能力測評技術為評價反饋依據,三大工具配套融合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動態協同、閉環修正。

以創新工作室集群為紐帶,變“兩張皮”為“共同體”

“在工作室里,枯澀的書本知識變成了生動形象的實踐活動,學校老師和企業師傅們手把手地悉心指導,專業知識的運用自然手到擒來。”在于智瑩口中,比賽的制勝法寶“工作室”是該專業群面向智能網聯汽車行業領域,與行業領軍的東軟集團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的“智能網聯創新工作室”,企業將智能網聯汽車行業中無人駕駛和智能識別等技術體系基于工作任務分解成實訓案例引入學校,更好地培養學生掌握實際技術和迅速融入智能網聯產業的能力,同時,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共同組成“雙導師”,對學生實施聯合培養。

和該工作室一樣,學院由不同專業、不同研究方向的資深教師領銜,對接行業企業,引入經驗豐富的企業技術人員,創建面向行業、跨專業融合的各類創新工作室,并由多個工作室組建創新工作室集群,深化復合型人才培養與多維度多類型技術服務兩大職能融合,將工作室工作實績納入教師考核指標,激勵專業教師日常教學和技術服務兩手抓兩手硬。同時,制定創新工作室申報與管理制度,規定各工作室在一定建設與運行周期內必須承擔的教學改革、創新創業、技能競賽和技術服務等多重目標任務,校企雙方均配套工作經費,共治共建,實施校企師資雙向流動,推動教師、工程師、優秀學生三方能力提升,在社會服務過程中逐步實現從跟隨產業到引領產業的轉變。

校企間實行案例和師資共享,變“一頭熱”為“雙賦能”

“原以為受疫情影響很難就業,多虧母校讓我擁有了競爭優勢。”學院軟件技術專業畢業生張家豪經過三輪面試于今年1月正式入職字節跳動的互娛研發部門,月薪達到22500元,“入學開始,學校就有生產實踐基地可以讓我們體驗工作環境和生產過程,同時還有企業師傅和學校老師共同指導,讓我在日常學習中積累了不少工作經驗。”

在創新工作室集群框架下,工作室根據專業特色和地方經濟發展引進合作企業,將企業人才需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將緊貼行業發展的企業真實項目引入課程體系,為學校人才培養賦能;同時,整合政行校企資源為行業企業提供產品開發、技術推廣、人員培訓等社會服務,并從校企共同開發的實訓教材中選取部分內容作為行業培訓和企業技術人員培訓的培訓項目,為行業和企業發展賦能。另外,整合資深工程師和專業教師組成“雙師”,實施校企交互培養的理實一體化“雙導師制”,并逐步形成了分三階段實施的“工學互嵌、分段遞進”的教學模式。

第一階段,學生在學習平臺課程的同時,定期到校內生產實踐基地體驗工作環境、生產過程,感受企業文化;第二階段,學生在修習模塊課程的同時,作為“新型學徒”進入校內生產實踐基地,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生產任務,積累技能和經驗;第三階段,學生修習完拓展課程后,選擇進入校外生產實踐基地的具體崗位進行真實強度的生產實習。通過三階段“工學互嵌”的教學實施過程,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工程規范意識、職業素養得到極大提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開始萌芽和孕育。

應用三大人才評價工具,變人才供需“同步難”為“緊銜接”

為解決人才培養目標更新相對于產業發展速度的滯后問題,借助學院自主開發的職業能力分析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時、精細剖析人才需求、能力要求與課程設置的結合度,明晰和提升了信息類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契合度,并周期性按照學業對應行業、專業對應崗位、課程對應技能進行匹配分析,為學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提供參考,為學生就業提供咨詢,用最真實的市場需求指導學校教學改革。

為提升具體課程內容設置與崗位能力的匹配度,解決學生具體能力培養結構失調的問題,通過聯合重慶市物聯網產業協會數十家會員單位,校企共同開發“重慶市物聯網工程從業人員能力框架”并推廣成為團體標準,涵蓋10個能力矩陣、346個能力單元,并進行詳盡定義,全面、細致地展現行業現實能力需求和學習認證要求,并根據使用反饋情況周期性更新,為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和具體課程內容建設提供高認可度的長效遵循。同時,基于行業能力標準定義,縱向統籌中高職銜接、普通高職和專本貫通的人才培養定位,實現各級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與物聯網行業企業選人用人的動態協同。

針對人才培養效果難以量化、培養路徑難以精準反饋與修正的問題,引進德國不來梅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共同推廣的國際COMET(Competence Measurement)職業能力測評技術,對創造性能力等40個具體能力點實現精準畫像,準確定位人才培養過程的問題所在,閉環修正人才培養路徑。

就這樣,經過4個改革周期的迭代修正,學院陸續成立了23個校企聯合創新工作室集群,完成160個案例共享、80人次雙向師資流動、6項產品及項目開發、1項行業能力標準推廣等,獲得11項一類技能競賽一等獎,完成了120人中高職/專本貫通培養、800人次精準能力測評,就業率提升了3%、對口率提升了23%,“雙師型”教師占比提升了30%。下一步,學院還將聯合信息技術各領域的頭部企業,針對電子信息行業技術發展變化迅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復合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等情況,進一步積極探索符合產業發展、教育教學、人才成長規律,具有“產教聯動、工學互嵌”特色的“三教”改革的新范式,持續打造在全國和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智能網聯”一流高職專業群。

作者:曾春,蔡茜 系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時間:202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