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眼又到畢業季。
對于許多職業院校來說,暑假之前最為糾結的事,莫過于如何“審定”學生的畢業資格,特別是如何處理學生“掛科”。之所以為難,一是因為職業院校的生源基礎參差不齊,二是因為不少高職院校還處于辦學“爬坡”階段,如果鐵面無私地據實“卡”掉過多的學生不能畢業,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口碑和招生生源。當然,高職院校也不會“開閘放水”,道理很簡單,如果對本屆學生的“掛科”不當回事,很容易在下一屆學生中形成“示范”效應,不利于建設優良的學風,同時對敢于“頂真”抓質量的教師來說也是一種無形的傷害,極易誘發教師“混教”。那么,在業已形成的“寬進”背景下如何科學實施“嚴出”,是呈現在廣大職業院校面前的一道現實考題,不僅考量決策者有沒有為了形成辦學的良性循環而犧牲眼前利益的遠見,更考驗院校管理者立足標本兼治科學處理復雜問題的智慧。
從因果論的角度看,要解決“嚴出”問題,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嚴進”來提升生源質量,以優秀的“苗子”結出優質的“果子”。然而,從目前的國情來看,寄希望于吸引非常優質的生源就讀職教,在短期內不太容易做到,不可能成為突破“嚴出”瓶頸的解題思路。所以,必須立足于直面職業院校生源質量普遍不高的實際,在人才培養環節想方設法提升質量,讓更多的學生認真對待學業,不出現“掛科”現象,進而能夠順利畢業。按照這一思路,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嘗試創新。
一是協力打造“金課”,讓學生愿意學且學得好。伴隨著全國高校質量提升行動的逐步深入,很多職業院校廣泛開展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活動,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興趣,教學方法更為學生喜聞樂見,學生的“到課率”不再依靠純粹的“點名”,考試的“過關率”也不再依靠老師的“筆下留情”,逐步形成良性循環。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老師都有能力、有意愿把課上好,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主動走出混日子的誤區、都能抗拒“追劇”“刷視頻”“玩游戲”的誘惑,迫切需要學校在制度層面進行約束和規范。教師的授課質量要與評職晉級掛鉤,學生的懈怠要受到嚴格的過程性管控,進而全方位地從嚴治教、治學、治校,促進育人質量提升,實現學生真正受益。
二是改革教學內容,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選擇。仔細梳理職業院校學生“掛科”的原因我們會發現,許多學生不是不愛學,而是實在學不好,可謂學習態度認真有余、學習能力天生不足。比如,有些學生理論課學習怎么也弄不懂概念、公式、推理、體系,但要是梳理起行業動態、企業市場、研究綜述之類卻是得心應手,動手制作一個實物、策劃一個項目等也會有模有樣。從用人單位的角度看,這些能力并不差于理論學習,反而正是企業所需。我們經常會遇到有學生因為綜合職業素養較好,早在畢業前就被用人單位搶著預錄,但卻因為一些理論課程“掛科”而面臨無法“順利”畢業的尷尬。毫無疑問,從根本上講,問題是出在學校。所以,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職教特點適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結構,適當精減純理論課程,創新增加課題研究、活動策劃、專業創客等行動類內容,讓學生選擇更多、收獲更多。
三是創新評價方式,讓學生憑借“賦能增量”畢業。評價創新是當前職教改革的主方向和主旋律,科學的評價不僅能讓職教辦學思路更寬、模式更新,而且還能讓學生在不同的評價體系和框架下得到精準評估,以免讓不合理的“嚴出”對學生產生“誤傷”和“誤導”。眼下,生源多元已是職業院校的共性特征,來自普通高中、職業中專的畢業生,以及“下退農新”類“社招”人才匯聚一校,起點不一,求學訴求也不一樣,如果仍然套用常規的“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單一評價,肯定會有許多學生(學員)不能合格畢業,由此會引發一些意想不到的現實矛盾和衍生問題。所以,我們有必要按照“多元智能理論”要求,對考核內容和考核方法進行科學設計,試行“先摸入學底+后量出校狀”的評價改革,在進校與出校之間評價學生的“獲得增量”,當“增量”達到預定標值或實現求學預期時,認定學生學業完成,準許合格畢業。
四是探索學制改革,讓學生依托“學分銀行”畢業。在傳統的學業管理中,修業年限常常被視為高校學籍管理的“鐵率”,上有博士、碩士修業不得超過多少年,否則不僅不能畢業,還會被勒令“退學”;中有許多本科生“退學試讀”的警示;而到了職業教育這個層面,“自愿退學”往往多于“勒令退學”,且大多會附上一個“退學創業”的體面由頭。毋庸諱言,職業院校學生的這種退學,學制管理過于教條難咎其責。在生源多元復雜、入學門檻越來越低的“寬進”背景下,我們更應積極探索全面學分制改革,一方面讓學生通過盡可能多的渠道獲得學分,另一方面讓學生(學員)在盡可能長的年限里持續完成學業,以讓滿足求學需求為目標的終身教育成為主流,讓學生在“全面學分制”和“學分銀行”的科學管理下圓滿完成學業。
作者:王壽斌 系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黨委副書記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時間:2021-6-29